設計者:陳緯庭

核能發電的原理

核能

核能是原子核結構發生變化時放出的能量。它可經由核裂變或核聚變釋放出來。在核裂變時,較重的原子核例如鈾和鈈的原子核分裂;而在核聚變時,較輕的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。這兩種過程中都會放出大量高度集中的能量,稱為核能。

1905年,愛因斯坦發現物質和能量其實是同一樣東西,因此物質可以轉換成能量,其轉換比例可由方程 描述(其中E=能量,m=質量,c=光速常量)。當鈾原子核分裂成一些較細的原子核和粒子時,最終形成的原子核和粒子的總質量,比未分裂前的鈾原子核的質量小。換句話說,有部份質量轉換成能量,並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,這便是核裂變。 反之,當幾個較輕的原子結合,合成原子的結合能大於原本所有原子結合能之和,這便是核聚變放出能量的來源。

由於科學家仍未能有效控制核聚變過程,現時所有核電廠都經由核裂變發電。例如大亞灣核電廠就是透過鈾原子核的分裂來發電。

核聚變

核聚變能釋放巨大的能量。在太陽的中心,能量也是由核聚變產生的。在太陽裏,每秒鐘發生 個聚變,使五百萬噸的質量轉變為能量!雖然這質量看起來很大,但與太陽整體的質量相比,實在是微乎其微。就是這種核反應產生的能量,維持太陽發光數十億年。

鈾的裂變

鈾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 92個質子組成,而中子的數目可以不同。例如鈾-235 的原子核有 143 個中子和92 個質子,總共有 235 個核子。鈾-238 的原子核就有 146 個中子和92個質子,總共有 238 個核子。

鈾-235 較易產生核裂變。在天然的礦物鈾中,鈾-235 的含量只有 0.7 %。核電站所用的二氧化鈾是經過濃縮的,一般含有 3-4 % 的鈾-235。當鈾-235 的原子核被一顆中子碰撞時,原子核便會分裂成兩顆較輕的原子核,同時釋放出能量,以及兩個或三個中子。

在核電站中,鈾裂變時放射出的中子會引發其他鈾原子核的裂變,這個過程不斷重複,在反應堆中產生了一個鏈式反應,不斷地產生能量,如下圖所示。

若核裂變不受控制地不斷倍增,釋放的能量便會非常快速地增加到危險的水平。原子彈的設計,便是利用高濃度的鈾-235,容許其進行不受控制的鏈式反應,引致巨大的爆發。然而,在核電站中鈾-235 的濃度永不足以產生這樣的爆發,而且鏈式反應被非常小心地控制著,以確保能量產生的穩定性。

要控制鏈式反應的能量釋放,可在反應堆內插入能吸收中子的控制棒,把過多的中子吸收。這可以確保中子的數目不會過多而使反應的速率過高。當控制棒插入反應堆中較深處時,維持鏈式反應的中子就會減少,反應堆輸出的功率便會下降。拉出一些控制棒,便可使輸出功率上升。

核電廠的運作

現在使用最普遍的民用核電站大都是壓水反應堆核電站,大亞灣核電廠便是其中的例子。它的運作原理是: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內進行核裂變,產生巨大的能量,反應堆內的迴路裝置利用水把能量傳輸到鍋爐,然後產生蒸氣。蒸氣通過另一個迴路進入渦輪機,驅動發電機組發電。核電站一般分為兩部分: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氣的核島(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迴路系統)和利用蒸氣發電的常規島(包括渦輪發電機系統)。

請大家按一下***核電廠的運作***,看看動畫,便明白大亞灣核電廠不同部份是如何運作以產生電能了。

更換燃料

反應堆必須定期補充新的燃料。由於反應堆在運作時被壓力殼完全包圍著,更換燃料時必須停止電廠的運作。反應堆一般每年只需要更換燃料一次,將反應堆堆芯中約三份一的燃料組件更換。因為堆芯中央的核燃料消耗較快,所以在更換燃料的過程中,可選擇將堆芯邊緣的燃料組件移到中央,而將新的燃料組件放在邊緣。

燃料組件在電廠內的更換和運輸是在組件密封及置於水中進行的,以阻隔燃料組件放出的輻射。燃料組件儲存在反應堆廠房隔鄰的燃料廠房,直到核燃料放出的輻射減低至可以運走的水平。這些燃料組件其後會經處理,提取有用物質。剩下的高放射性物質會被固定在玻璃內,以混凝土固定和包圍,永久儲存在地下深處。

資料來源:

物理園 http://www.hk-phy.org/energy/power/nuclear_phy01_c.html

香港天文台 http://www.hko.gov.hk/radiation/tidbit/200906/ne_uc.htm

Leave a comment